本週法語如下:
十法界都是這一念心所生,平時心中所想,屬於理上的輪迴;假使不知道悔改,最後果報現前,就是事上的輪迴。真正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事理不二、事理一如。
The ten Dharma realms arise from this very mind. Whenever we conceptualize anything, our mind is already trapped in the cycle of rebirth through the Dharma realms. If we do not recognize this and turn our mind around, our karmic consequences will result in the cycle of physical rebirth. If we truly understand this, then we will understand the nonduality of physical form and mind, that principle and phenomena are one in suchness.
這句法語融合了佛教 「唯心所現」 與 「事理不二」 的觀念,這裡分段解釋:
1. 「十法界都是這一念心所生」
-
十法界:佛教把眾生的存在狀態分為十種: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
意思是:不管你處在哪個境界,其根源都來自「一念心」。心清淨就感得佛菩薩境界;心迷惑執著,就墮落到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
2. 「平時心中所想,屬於理上的輪迴」
-
「理上的輪迴」指的是:在心念、思想的層次上,我們的起心動念已經在造業。
-
例如:心生貪念,就是在理上已經與「餓鬼道」相應;心懷嗔恨,就與「地獄道」相應。即使還沒表現在行為上,已經在「理」的層次中輪迴了。
3. 「假使不知道悔改,最後果報現前,就是事上的輪迴」
-
如果不警覺、不懺悔,這些心念會累積成習氣,進一步表現在言行、生命境遇中,最後感果受報。
-
這就是「事上的輪迴」——真實地在生活中受苦、墮落到相應的境界。
-
簡單說:理上的輪迴是「心」的動向;事上的輪迴是「境」的顯現。
4. 「真正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事理不二、事理一如」
-
「事」=現象(行為、果報)
-
「理」=道理(心念、法則)
-
事與理雖然看起來分開,但其實是一體的:
-
理若染污,必然感生染污的事;
-
理若清淨,必然感生清淨的事。
-
-
所以說「事理不二」,心與境界、因與果,都是一如的。
🔑 總結一句話:
我們的心念就是法界的根源。心中一念偏差,就是理上的輪迴;不覺悟、不懺悔,必定感召事上的果報。當真正明白這點,就能體會「心與境界一體,事與理不二」。
👉生活化的比喻,讓它更容易被青少年或一般人理解.
用 學生考試 的比喻來說明:
1. 「十法界都是這一念心所生」
就像一個學生面對考試,他的一念心會決定他的「世界」:
-
如果他心中有自信、努力準備,他的世界就是光明、安定(像佛、菩薩境界)。
-
如果他充滿焦慮、嫉妒、討厭老師或同學,他的世界就變得痛苦、混亂(像三惡道)。
2. 「理上的輪迴」
考試前,如果學生老是想:
-
「我好懶,不想讀」
-
「反正抄答案就好」
-
「希望別人比我更差」
這些都是心念上的偏差,雖然還沒表現在行為上,但已經在「理」的層面播下種子,就像心中已經在走向輪迴。
3. 「事上的輪迴」
如果他沒有警覺、沒有悔改,這些心念會變成行為:
-
真的不讀書 → 考試失敗 → 果報現前。
-
真的作弊 → 被抓 → 名譽受損。
這就是「事上的輪迴」,因為錯誤的心念最後變成具體的遭遇。
4. 「事理不二、事理一如」
心念(理)和結果(事)其實是一體的:
-
你心裡種什麼,就會收穫什麼;
-
種下善念,就會有好的結果;
-
種下惡念,就會有苦的果報。
所以心與境界不是分開的,而是互相映照。
🔑 青少年版總結:
「你心裡怎麼想,就會慢慢變成你真實的生活。理上的輪迴是『想歪了』;事上的輪迴是『真的掉下去了』。知道這點,就會更謹慎對待自己的心念,因為心就是你未來的世界。」
✨ 法語解釋 Dharma Saying Explanation
中文
十法界都是這一念心所生。平時心中所想,屬於理上的輪迴;若不知道悔改,最後果報現前,就是事上的輪迴。真正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事理不二、事理一如。
English
The Ten Dharma Realms arise from a single thought. Daily thoughts are samsara in principle; if we fail to repent, karmic results appear as samsara in phenomena. Realizing this truth, we see that principle and phenomena are not two, but one.
📘 例子一:考試情境 Exam Scenario
中文
-
考試前有自信 → 世界光明(佛菩薩境界);焦慮嫉妒 → 世界黑暗(三惡道)。
-
念頭:「不想讀書、要作弊」→ 理上的輪迴。
-
真實行為:「不讀書、作弊被抓」→ 事上的輪迴。
-
種什麼念,就收什麼果。
English
-
Confidence before exams → bright world (Buddha/Bodhisattva realm); anxiety/jealousy → dark world (lower realms).
-
Thought: “I won’t study, I’ll cheat” → samsara in principle.
-
Action: skipping study or cheating and getting caught → samsara in phenomena.
-
What you plant in thought, you harvest in reality.
📘 例子二:親子互動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中文
-
孩子感恩、幫忙 → 家裡溫暖(佛菩薩境界);心裡煩躁 → 家裡緊張(惡道)。
-
心想「爸媽好煩」→ 理上的輪迴。
-
頂嘴 → 吵架 → 事上的輪迴。
-
心與境界一體,事理不二。
English
-
Child feels grateful, helps → warm home (Buddha/Bodhisattva realm); feels annoyed → tense home (lower realms).
-
Thought: “Parents are so annoying” → samsara in principle.
-
Talking back → argument → samsara in phenomena.
-
Mind and environment are one; principle and phenomena are inseparable.
🌱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活動名稱 Activity Title: 一念之差,世界不同
A Single Thought, A Different World
1. 引入 Introduction
問題 Questions:
-
想法會影響生活嗎?
-
Do thoughts affect life?
2. 情境故事 Story
小明回家心想「爸媽又要唸我」→ 煩惱(理)。
回嘴頂撞 → 吵架(事)。
轉念「爸媽是關心」→ 氛圍不同。
Xiao Ming comes home thinking “Parents will nag again” → suffering (principle).
Snaps back → quarrel (phenomena).
Changes thought “They care about me” → different outcome.
3. 小組討論 Group Discussion
-
你有沒有「心裡想不好 → 結果真的不好」的經驗?
Have you ever thought negatively and had things turn out badly? -
如果能轉念,結果會不會不同?
If you had changed your thought, would the result be different?
4. 分享與總結 Sharing & Wrap-up
中文總結
-
理上的輪迴:念頭已經在造業
-
事上的輪迴:果報在生活顯現
-
事理不二:心與境界是一體
English Summary
-
Samsara in principle: thoughts already create karma
-
Samsara in phenomena: karmic results appear in life
-
Principle & phenomena are one: mind and world are inseparable
🌟 延伸練習 Extension
-
記錄日誌 Journal:每天寫下一個念頭 → 行為/結果。
Record one thought and the result it brought each day. -
轉念卡片 Turn-Around Card:寫下常見的負面念頭,設計一個正向轉換句。
Write a common negative thought and create a positive counter-thought car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