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6, 2022

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修行學佛,發心發願尤為重要,好比為自己立定目標,並擬定一份計畫表,精進不懈的朝目標前進。想要成就自己的無上正等正覺,就必須發菩提心。故經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儘管如何努力澆水、拔草、施肥,但沒有播下菩提種子,又怎麼會開花結果呢?

~ 以下文章恭錄自《中台世界の 禪林衲子心 —「發菩提心 圓成佛道」/ 文/見績法師》~

省庵大師云:「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無量劫以前,一切度佛於世間弘揚佛法。一日,佛陀和弟子們出外托缽。有三位正在路邊嬉戲的孩童看到佛陀及眾比丘莊嚴的相貌與威儀,心生歡喜,便各自取下身上及帽子上裝飾的白珠來供養佛陀。其中一位孩童問兩旁同伴說:「以此供養功德,你們各有何願?」一位說:「我願未來能如佛陀右邊具大智慧之比丘。」另一位孩童說:「我願未來能如佛陀左邊具神足通之比丘。」問話的孩童則說:「我願未來能夠如佛陀,光明無輩、常有眾隨。」當時,有八千位天子共同讚歎三位孩童的發心,並說:「果能如此,天下天下皆得其恩。」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發願圓成佛果的孩童是我的前身;發願具足智慧的孩童是你的前身;發願具足神通者則是目犍連的前身。」佛陀又說:「你們當初因畏懼生死流轉,只想速証涅槃,所以今日只成就聲聞的果位;而我因發無上菩提之心,故於今日得成佛果。」由此可知,同樣一件事,由於發心不同,所得的功德、智慧、果報也就不同。

既發菩提願心,欲廣度眾生,就需具備教化眾生的資糧。眾生雖然佛性相同,但品性不同,若欲解脫眾生煩惱,利樂有情,廣學多聞是必要的條件。如《八大人覺經》說:「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菩薩為度眾生,須向五明處學,即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工巧明等菩薩法門。這些都是為了契悟菩提涅槃、廣度有情,而廣學世、出世間的種種善巧,以般若智慧轉除煩惱,並以方便智慧廣學多聞與無礙辯才,教化一切有情眾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